保险业十三五规划解说:保险踏上从大到强的征程

  • 2016/10/7 18:04:39

  中国保监会日前印发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全面分析我国保险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国家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今后五年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纲要》明确表达了当代中国保险行业的一个意志:建成现代保险服务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这个意志既是时代赋予的一种使命,也是全体国民的一种期待。

  一、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时代背景

  《纲要》是中国保险业第一次站在世界地图面前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其核心是:建成现代保险服务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以下简称“转变”)。“转变”的实质是由传统保险业转向现代保险业,由国内保险市场转向国际保险市场。

  “转变”的特定时代背景有两个:

  首先,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符合一般事物发展规律。从保险业发展历史看,在时间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在空间上,从财产保险到人寿保险,从国内保险市场到国际保险市场,从传统保险业到现代保险业。这既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轨迹,也是保险业发展的一个规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保险业,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道路。从《纲要》开始,将要踏上“从大到强”的征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保费收入位居世界第三。而进入行业前三位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那些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的行业,前三家公司可以决定该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走势,其原因在于,前三家公司可以争取该行业投资者或消费者的主要目光。

  其次,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顺应保险市场格局变化潮流。确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是《纲要》客观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变化特征而提出的一种战略举措。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外溢作用逐步明显,为保险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环境。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都有利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在社会发展方面,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养老和医疗保障不足的矛盾凸显,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随着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运用市场化手段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成为必然选择,商业保险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日趋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需求更加多样,商业保险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的经济长期向好,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保险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得到释放,导致保险需求日趋多元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保险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保险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内国际形势的潮流走向,必然对保险市场格局产生影响。由此,《纲要》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的保险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宏伟蓝图

  《纲要》为我们绘制的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行动蓝图由 “重点方向”“关键领域”和“发展目标”三大部分组成。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是《纲要》确立的中心任务。“十三五”期间保险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三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等。保险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支农惠农方式、灾害救助体系、推动扶贫攻坚和民生保障建设等。保险业的发展指标有“主要指标”和“具体指标”之分,其中具体目标有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之别。量化指标可以用4个“5”来概括,即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保费收入达到4.5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5万亿元。非量化指标有5个:一是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优化,二是行业影响力显著增强,三是消费者满意度普遍提高,四是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五是监管现代化不断深入。

  保险强国既包括“强”,也包括“大”。单个子项的优势难于表明一个国家保险实力的大与小或强与弱。比如,瑞士等国的保险密度排在世界榜首,韩国等国的保险深度排在世界前列,但它们都不被称为世界保险强国。同样,中国的保费收入位居世界第三,也算不上世界保险强国。保险强国必须是“大”和“强”的统一。此乃其一。

  其二,保险大国中蕴藏着“强”的因子,保险强国中包含着“大”的元素。保险强国所表达的既不是单纯的“强”,也不是单纯的“大”,而是“强”和“大”的结合,即“强大”。有鉴于此,为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而绘制的路线图,不应该是“两步图”,而应该是“三步图”——“做大——做强——做强大”,或“做强——做大——做强大”。

  时下中国保险业的实力不仅表现为“大”,而且在体量“大”的背后潜藏着一些子项要素的“强”。例如,在保险服务能力方面,中国的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9.2亿人口,报销比例普遍提高了10到15个百分点,345万大病患者直接受益,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商业保险在全国327个县市参与经办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服务人数达8547万,受托管理资金80.3亿元,从而解决了一个令美国奥巴马政府想做而做不好的世界性难题。又如,中国的农业保险近5年为农户提供了6.5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承保的累计户次达到10.4亿;支付农业灾害损失赔款914亿元,赔款的累计户次达到1.2亿。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在保险发展环境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先后发布,将保险业的战略定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样的制度优势,既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强势的一种表现,也是未来中国保险业做强大的重要基础。读懂这一点,对于理解和落实《纲要》为我们所确定的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明确和完成《纲要》为我们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

  1.树立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头等重要的是把“转变”的理念树立起来。《纲要》将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十三五”时期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思路和基本理念,体现于目标设置、政策措施等方面,反映了行业对保险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彰显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保险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展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保险业的发展重点和着力点。

  2.战略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保险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行业战略定位的改变,为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纲要》确定了“十三五”规划期间保险业发展的四大量化指标和5个非量化指标。如果站在量变的角度,规划的量化指标也许不算太低,与“十二五”规划实现的指标相比,“十三五”规划指标翻了一番。但从宏观视野来看,这些指标又不算太高。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保险指标,除了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主要指标外,还有另外3个重要指标,即保险渗透率、保险贡献度和保险覆盖面等。以保险渗透率为例,尽管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已经达到3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美国的保险渗透率是191%,日本是321%,韩国是152%,德国是105%,法国是97%,印度是58%,世界平均水平是126%。中国需要努力提升保险渗透率水平。

  在保险贡献度方面,以自然灾害损失的赔付率为例,目前中国保险业对自然灾害损失的赔付比例在5%左右。

  当今世界,但凡保险强国,大都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有能力、有机会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活动。二是本国的保险市场能够成为全球的保险创新中心。三是能够培养出几个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被广泛认可的世界级保险企业。为此,《纲要》提出了完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的完整思路,尤其是提出大型保险公司要在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中小公司要走个性化和差异化之路。这种战略安排,不仅对于解除目前国内中小型保险公司面临的生存难题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且对于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向世界级保险公司的转变具有导向性作用。

  3.重大举措。《纲要》提出的重大举措内容很多,涉及多个层面,归纳起来,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明确“一条主线”,寻找“两个动力”,选择“多种路径”。值得关注的主要是“主线”问题。

  《纲要》明确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保险供给,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设有市场竞争力、富有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如何理解《纲要》所说的“主线”?“主线”与“出发点”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系列论述中寻找答案。习总书记关于供给侧改革的论述包含3个基本要点:第一,供给侧改革是“结构性改革”,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重点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第二,从形式上看,供给侧改革似乎指的是供给方的单侧改革,其实所强调的则是供给与需求的双侧改革;第三,供给侧的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是“适度扩大总需求”,是“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保险业的供给侧改革是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有3个内容值得关注:

  一是保险需求市场的变化。社会大众对保险的认知,以及保险客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保险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迈进的中国保险业来说,没有一个数量可观、信赖度稳定的客户群体的存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近些年,国家为增加保险消费出台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将会促使保险消费增长,包括《纲要》提到的税收优惠、大病保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和农业保险等。值得提出的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中产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保险需求将会呈现爆发式增加的新态势。如何将这些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保险需求,增加保险客户数量,提升保险客户质量,当是保险供给侧改革所要关注的内容。

  二是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提升保险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纲要》确定的既定目标之一。保险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于保险的风险治理功能发挥。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治理要进行“源头治理”。这里所讲的“源头治理”,其实就是风险的治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会单元,风险问题解决了,社会才能保持稳定;社会稳定问题解决了,国家才能快速发展,家庭才能幸福安康。

  三是数字科技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纲要》不只一次提到数字科技尤其是互联网对保险的影响,以引起大家对互联网保险的重视。中国的互联网技术领先国际,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前景乐观。难得一遇的科技浪潮,既是时代送给保险业的一个礼物,也会对传统保险业产生冲击,以至于可以说,未来的保险业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与其说互联网是一种销售渠道,不如说它是一种生产工具的革命。互联网在性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保险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保险销售。《纲要》制定者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并特别提醒我们,随着互联网对保险渗透速度的加快,改变的不仅是传统保险业的行为方式,而且是保险的业态和保险的市场格局。

 

最新资讯 更多>

321039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

马上
提交

扫一扫微信留言

321039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